03.10-04.10
匯聚的分岔點
Bifurcation of Confluence
2023臺南新藝獎
2023 Next Art Tainan
歷史中諸多文明的起點,皆位於山巒和河川錯落之處,臺灣作為文化多元的國家,如同山川的匯聚之境,共生出豐沛且充滿活力的藝術環境。「2023臺南新藝獎」展出來自全國10位得主藝術家與14組邀展藝術家的作品,其創作媒材多元、關注議題各異,展覽奠基於新藝獎獨特的機制,於臺南的十間藝廊與藝術空間中以不同的對話語境呈現。
策展主題「匯聚的分岔點」意謂著年輕藝術家們呈現的多樣議題,反映著當代的美學概念、世代觀點和社會文化等面向,其多重總合的縮影,是線索,是現實,也是未來。而過程猶如抽絲剝繭,我們得以在其中窺見青年世代所關注的獨特議題如何展現在藝術創作中。意義在匯聚的同時,也應運充滿複數的歧異生成空隙,無限散發各種無可預測的美學向度。一如新藝獎現有機制的運作,藉由年輕創作者與各地藝術家之間的作品對話,打開尚處於生成中的創作系統,面向不同的議題與形式,跨足藝術與社會間的連結。同時,也期望為地區在地的藝術社群、個人創作者注入另一種參照的可能。
本次獲獎藝術家大抵皆以視覺文化經驗出發,其中數名基於藝術形式與美學感性,以「藝術問題」延伸創作路徑。黃立穎於水色藝術工坊展出的繪畫,藉鉛筆石墨的反光特性描繪奇石的形貌,呈現作品與觀者所見的形上哲思。日籍藝術家平川祐樹,以俐落的影像轉化樹蔭下的光影漸變,以形式呼應展場特色以及黃立穎的繪畫。同樣以「光」為切題,胡縉祥於醉美空間展出互動光影裝置,以科技省思人與科技網絡之間的關係。王璽安則以光暈作為繪畫主軸,透過筆觸呈現天空、星雲的深邃。Connection解構光與色彩的關係,以光影裝置結合表演,敘述了生命六個階段的不同型態。
作為老屋再造的弎畫廊,張善學的作品嘗試呼應中庭栽植的大量盆栽,以他過去對於蕨類植物的情感與熱忱,追溯蕨類在冰河時期的地理路徑。黃蘭雅運用色彩鮮豔的壓克力材料,奇想式的建構一座想像的綺麗森林花園。胡晴雯則以水墨技法,呈現午後陽光灑落於住家陽台,斑駁映照在盆栽枝葉、窗花、磁磚的時刻,靜謐的呈現個人的心境感受。藝非凡美術館的紀沛辰,將臺灣招牌文化繪於旅法期間拍攝的歐洲城市,創造獨樹一格的城市叢林風景。李勇志則嘗試拆解消費主義所主導的城市景觀——霓虹招牌,在城市景觀演替之外塑形懷舊美學。於索卡藝術展出的陳柏源,以新媒體呈現當代水墨的氣韻,描繪飛機航行於雲層間氣候漸變的景象,盂施甫則以動力裝置元素,擬仿鳥類與飛行器的中介複合體。
在當今資訊爆炸的狀態下,由社群媒體與關鍵意見領袖(KOL)主導的「後真相時代」來臨,網路文化漸次導引當代社會的大眾文化發展,現實與線上的界線也因影像的大量再製而逐漸變得虛幻。如同在甘樂阿舍美術館展出的古孟萱,藉由對新聞、網路中戰爭與災難圖像反覆拓撲,比擬傳統山水畫中宏觀感受。溫佳寧關注於媒體影像所塑造的身體,並以變形、虛構、扮裝等方式進行視覺詮釋。加力畫廊的新媒體藝術團隊2ENTER(貳進),則以即時數據與影像拼貼,在遊戲引擎中創造了另一種揉雜的數據風景。蔡宜儒的繪畫擷取了動畫、社群平台及通訊軟體的符號,呈現人在不同階段與螢幕介面的視覺經驗。
延續對網路、資訊文化的探討,部分藝術家亦專注於藝術與社會、政治面向的探索。德鴻畫廊展出的楊傑懷探討性別與網路文化,反思個體欲望與權力階序的曖昧姿態。曾怡馨則是從女性的觀看機制與凝視主體出發,在流行文化的圖像中思考性別與政治的不對等關係。安排在絕對空間展出的陳俊宇,以幽默的方式提出假設性方案,諧擬當代社會的嚴肅課題。張紋瑄展出的作品,模仿了成功學講師的授課方式,暗示亞洲國家敘事下的民主政治的況境寓意。
日籍得主藝術家胡宮雪娜,運用大新美術館本身挑高的空間特性,展出結合臺灣與沖繩文化符號的大型軟雕塑,並反映全球化下的文化交融跨度。在全球化與文化流動的主體概念下,邀請三位形式各異的藝術家進行對話:方偉文的平面繪畫藉個人「記憶所繫之處」,擷取其離散的生命經驗中所出現的文化符碼,呈現一座流動且無法固著的世界;莊培鑫將大量虛擬的視覺圖像進行重新編碼,轉化為實體的「數位標本」;陳呈毓則嘗試將流通於世界的信息、物件、影像比擬為「雲氣」,並將其概念物質化,以多重物件拼組一幅「混沌」的當代景觀。
第11屆臺南新藝獎「匯聚的分岔點」共展出24組藝術家的巧思,包含來自國內外的優秀藝術家,期望背景殊異的創作者們匯聚於臺南的同時,分岔出異質且多樣的聲音,更在新藝獎有別於臺灣其他獎項的設計與執行機制中,以推進藝術家鍵結藝術市場為主要目標之一,同時,也冀望結合公部門與民間的行銷、推廣資源,凝聚各方的文化量能與臺南的歷史底蘊,打開城市美學的品牌特質,並在城市中的十個不同點位各自綻放精彩的展演。
1993年生於彰化,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
系列作於2019年獲高雄獎入選,同年亦獲中國信託新銳美術獎入選,2021年獲得文化部MIT新人特區、以及臺灣美術新貌獎評審團獎,2022獲得集保當代藝術賞優選,近年參與多場聯展。
黃立穎透由直覺以感知從自然而生的石塊,在鉛筆逐步層疊的過程中,以描繪其神秘感與特殊性。面對奇石,藝術家透過「感實性」(truthiness) 的接收,從直觀中聯想自然。從三維度至二維度的轉化,再藉由媒材屬性與載體特性的逐步建構,以幻化出奇石全新的面貌,成為超現實而神秘的樣態。在單一或低彩度的畫面描繪中,運用鉛筆特性所達成的反光效果,反轉過去訓練的素描處理方法,使得光線照射愈加強烈時,反而疊加更多的石墨量。在多角度的觀看下,奇石的狀態將不斷變動。由此,在想像與真實之間,以於繪畫平面上組織全新的世界。
展覽經歷
2023 「越位」,双方藝廊,臺北,臺灣
2022 「MIT 15 週年特展」,世貿一館,臺北,臺灣
2022 「Art Future」,君悅飯店,臺北,臺灣
2021 「非常群聚」,VT 非常廟,臺北,臺灣
2021 「對話運動」,索卡藝術,臺南,臺灣
2021 「世代切片」,双方藝廊,臺北,臺灣
2020 「Art Future」,富邦國際會議中心,臺北,臺灣
2019 「台北藝術博覽會」,世貿 一館,臺北,臺灣
2019 「桃園地景藝術節」, 大湳森林林公園,桃園,臺灣
2019 「台灣當代一年展」,花博爭豔館,臺北,臺灣
2019 「241SS 新銳藝術計劃」,新竹241 藝術空間,新竹,臺灣
2018 「把香皂握成一條魚」,北側校區聚落,臺北,臺灣
2017 「雲想藝」,青雲畫廊,臺北,臺灣
2016 「藝術自由日」,華山文創園區,臺北,臺灣
2016 「X宇宙的尺度」,空場、九單藝術實踐空間,臺北,臺灣
2016 「身」,九單藝術實踐空間,臺北,臺灣
2015 「彩虹、旅 人、布 白」,九單藝術實踐空間,臺北,臺灣
2015 「感知維度:精神海洋」, 水谷藝術,臺北,臺灣
2015 「質變.量變」,南海藝廊,臺北,臺灣
2014 「即興學院」,臺北美術館,臺北,臺灣
獲獎
2022 集保結算所當代藝術賞,優選
2021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文化部「MIT新人特區」
2021 臺灣美術新貌獎,評審團獎
2019 高雄獎,入選獎
2019 中國信託新銳美術獎,入選獎
典藏
2021 臺灣藝術銀行典藏
2020 臺灣藝術銀行典藏
平川祐樹於1983年出生在日本名古屋,曾展出許多單色電影和靜謐的裝置作品。《失落的電影》系列作品講述了世界各地丟失或失蹤的電影,除了受邀鹿特丹國際影展(2019,荷蘭)和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2019,德國)中放映外,亦在國內外廣受好評。最近他的藝術生涯更拓展至國際聯展,如「精神與努力」(2020,索爾茲伯里大教堂,英國)、「啟蒙」(2021,達勒姆座堂,英國)等,以及臺北數位藝術節(2017,臺灣)、考納斯藝術節(2016,立陶宛)、札幌國際藝術節(2014,日本)和愛知三年展(2013,日本)等國際藝術節。
在漫長的新冠災難期間,平川透過幽默的感受,在各種現成物與拾得物的裝置作品中探討圍繞於空間的問題,並以這種前所未有的變化,來重新定義空間和時間的觀念,以及事物的結構和關係。藝術家以自身對事物結構的敏銳眼光,和他對時間本質上的未知的好奇心,將這些事物聯繫在一起。
經歷
2020- 日本愛知縣立藝術大學副教授
2015-2016 日本政府外派海外研究員
2014-2015 德國貝塔寧藝術村駐村藝術家
2013-2014 日本 POLA 美術振興財團海外研究員
2011-2012 德國索利圖德宮學院研究員
2008-2011 日本名古屋學藝大學副研究員
個展
2022 「D.F.N」,立松畫廊, 名古屋, 日本
2022 「Untitled Tear」, 安藤忠雄畫廊,東京,日本
2021 「a film by」, 安藤忠雄畫廊,東京,日本
2019 「Years Later」,立松畫廊,名古屋,日本
2019 「Rêve d’artiste La Magie à travers les âges」, 安藤忠雄畫廊,東京,日本
2018 「Nitrate Dreams」,Pola美術館,箱根町,日本
2018 「A River Under Water」, Anima Mundi,聖艾夫斯,英國
2018 「Two Hearts Lost in the Darkness Two Eyes to not See」,Carme Brescia, 布雷西亞,義大利
2018 「Until It Becomes a Film Sing in a Loud Voice」,安藤忠雄畫廊,東京,日本
2017 「The Better Way Back to the Soil」,双方藝廊,臺北,臺灣
2017 「Shadow of Film」,Standing Pine,名古屋,日本
2016 個人企劃「電影的影子」,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台北世貿中心,臺灣
2016 「Secret Fire」,Anima Mundi,聖艾維斯,英國
2015 「Into a Horizon」,White Rainbow,倫敦,英國
2015 「Close Your Eyes」,Kunstlerhaus Bethanien,柏林,德國
2015 「Same Places, Different Phases-Energy, Matter and Time」,沃爾芬比特爾藝術協會,萊比錫,德國
2015 「Unseen / Unscene」,沃爾芬比特爾藝術協會,沃爾芬比特爾,德國
2014 「消逝之境」,MOT/ARTS,臺北,臺灣
2014 「Event Horizon」,Standing Pine,名古屋,日本
2014 個人企畫「Sculpting the Disappearance」,香港巴賽爾藝術展,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香港
2013 「Until You Fall into a Deep Sleep」,美濃加茂市民美術館,美濃加茂市,日本
2013 「Silence of Nature / Nature of Silence」,索利圖德宮學院,德國
2012 「Timeless and Silentness」,Standing Pine,名古屋,日本
2012 「Mute Time」,京都藝術中心,京都,日本
2011 「Slight Signs of Something」,Standing Pine,名古屋,日本
2009 「Unlinked Images」,Standing Pine,名古屋,日本